703804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30|回复: 0

诽谤之木(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)

[复制链接]

14万

主题

14万

帖子

42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429880
发表于 2023-2-25 12:09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诽谤之木,以及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  
《吕氏春秋》卷24不苟论3自知诗解自知主存任士直言

《吕氏春秋》卷2 4 不苟论 3 自知 诗解自知主存任士直言  

题文诗:  

欲知平直 , 则必准绳 ; 欲知方圆 , 则必规矩 ;  

主欲自知 , 则必直士 . 至明 天子 , 故立辅弼 ,  

设 以 师保 , 所以举过 . 夫人 情 故 , 不能自知 ,  

人主犹其 . 存亡安危 , 勿求於外 , 务在自知 .  

尧 圣之 有 , 欲谏之鼓 ; 舜 王之 有 , 诽谤之木 ;  

商 汤 之 有 , 司过之士 ; 武王 之 有 , 戒慎之鼗 ,  

然其 犹恐 , 不能自知 . 今 主 贤非 , 尧舜汤武 ,  

有掩蔽道 , 奚繇自知 . 吴王智伯 , 不自知亡 ;  

惠公赵括 , 不自知虏 , 败莫大於 , 人 不自知 .  

范氏之亡 , 有得锺者 , 欲负 太 大 , 以椎毁 钟,  

况然有音 , 恐人闻夺 , 遽掩其耳 . 恶人闻可 ,  

恶己闻悖 . 恶闻其过 , 人主犹此 . 文侯燕饮 ,  

令 卿 论己 . 言智 言仁, 至任座曰 : 君不肖君 ,  

得中山不 , 封君之弟 , 封君之子 , 是知不肖 .  

文侯不 悦, 知於颜色 . 任 座 趋出 . 次翟黄曰 :  

君贤君也 , 臣闻主 贤 , 其臣言直 , 任座言直 ,  

是知君贤 . 文侯喜曰 : 可 使 返 欤 ? 翟黄对曰 :  

奚为不可 ? 忠臣毕忠 , 不敢远死 . 翟黄往视 ,  

任座於门 , 以君令召 . 侯下阶迎 , 终为上客 .  

侯 微 翟黄 , 几失忠臣 . 上顺主心 , 翟黄显贤 .  

【自知原文繁体】

 三曰: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;人主欲自知,则必直士。故天子立辅弼,设师保,所以举过也。夫人故不能自知,人主犹其。存亡安危,勿求於外,务在自知。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,汤有司过之士,武王有戒慎之鼗,犹恐不能自知。  

今贤非尧舜汤武也,而有掩蔽之道,奚繇自知哉!荆成、齐庄不自知而杀,吴王、智伯不自知而亡,宋、中山不自知而灭,晋惠公、赵括不自知而虏,钻荼、庞涓、太子申不自知而死,败莫大於不自知。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锺者。欲负而走,则锺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锺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恶人闻之可也,恶己自闻之,悖矣。为人主而恶闻其过,非犹此也?恶人闻其过尚犹可。  

魏文侯燕饮,皆令诸大夫论己。或言君之智也。至於任座,任座曰:“君不肖君也。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,而以封君之子,是以知君之不肖也。”文侯不说,知於颜色。任座趋而出。次及翟黄,翟黄曰:“君贤君也。臣闻其主贤者,其臣之言直。今者任座之言直,是以知君之贤也。”文侯喜曰:“可反欤?”翟黄对曰:“奚为不可?臣闻忠臣毕其忠,而不敢远其死。座殆尚在於门。”翟黄往视之,任座在於门,以君令召之。任座入,文侯下阶而迎之,终座以为上客。文侯微翟黄,则几失忠臣矣。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,其唯翟黄乎?  

【原文】简体      

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①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;人主欲自知,则必直士。故天子立辅弼,设师保②,所以举过也。夫人故不能自知,人主独甚。存亡安危,勿求于外,务在自知。尧有欲谏之鼓③,舜有诽谤之木④,汤有司直之士,武王有戒慎之鞀⑤,犹恐不能自知。  

今贤非尧、舜、汤、武也,而有掩蔽之道,奚繇自知哉?荆成、齐庄不自知而杀⑥,吴王、智伯不自知而亡⑦,宋、中山不自知而灭⑧,晋惠公、赵括不自知而虏⑨,钻荼、庞涓、太子申不自知而死⑩,败莫大于不自知。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者。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恶人闻之可也,恶己自闻之,悖矣。为人主而恶闻其过,非犹此也?恶人闻其过尚犹可。  

魏文侯燕饮,皆令诸大夫论己。或言君之智也。至于任座,任座曰:“君不肖君也。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,而以封君之子,是以知君之不肖也。”文侯不说,知于颜色。任座趋而出。次及翟黄,翟黄曰:“君贤君也。臣闻其主贤者,其臣之言直。今者任座之言直,是以知君之贤也。”文侯喜曰:“可反欤?”翟黄对曰:“奚为不可?臣闻忠臣毕其忠,而不敢远其死。座殆尚在于门。”翟黄往视之,任座在于门,以君令召之。任座入,文侯下阶而迎之,终座以为上客。文侯微翟黄,则几失忠臣矣。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,其唯翟黄乎?  

【注释】①准绳:水准和墨线,测量、确定水平和直线的工具。②师保:负责教养、辅导帝王的官,有师有保,统称师保。③欲谏之鼓: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。④诽谤之木:供书写批评意见所立的木柱。诽谤:批评指责。⑤戒慎之鞀(táo):供想劝戒君主使之谨慎的人摇的鼓。⑥荆成、齐庄不自知而杀:楚成王不听令尹子上的劝谏,立商臣为太子,后又欲废黜商臣,结果被商臣率兵包围,逼其自杀。齐庄公与其臣崔杼妻私通,后为崔杼所杀。⑦吴王、智伯不自知而亡:吴王夫差伐越后头脑膨胀,伍子胥多次劝谏不听,终为越所灭。智伯瑶刚愎自用,与韩、魏围赵襄子于晋阳,后赵与韩、魏暗中联合,灭了智伯。⑧宋、中山不自知而灭:宋康王狂乱暴虐,为齐所灭,中山国君荒淫无道,为魏文侯所灭。⑨晋惠公、赵括不自知而虏:晋惠公背信弃义,在韩之战中被秦俘虏。赵括,战国赵人,名将赵奢之子,性高傲,尚空谈,赵孝成王时代廉颇为将,与秦战于长平,全军覆没。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赵括战败被杀,与这里被俘的记述不同。⑩钻荼、庞涓、太子申不自知而死:钻荼、庞涓都是魏惠王将。太子申,魏惠王太子。据《史记·魏世家》,魏惠王三十年(公元前340年),魏伐赵,齐救赵击魏,太子申等与齐战于马陵,大败,太子申被俘,庞涓被杀。椎(chuí):木槌。况然:形容钟声很响。或言君之智也:此处疑有脱文。《太平御览》六二二引作“或言君仁,或言君义,或言君智”。任座:魏文侯臣。知:表现,显露。远:离开。微:如果没有。

【译文】

      要知道平直,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;要知道方圆,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;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过失,一定要依靠正直之士。所以天子设立辅弼,设置师保,这是用来举发天子过错的。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,天子尤为严重。国存身安不用到外部寻求,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过失。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,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,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,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。即使选样,他们仍担心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。

      而当今的君主,贤能并比不上尧、舜、汤、武,却采取掩蔽视听的做法,这还靠什么了解自己的过失?楚成王、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,吴王、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灭亡,宋、中山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绝国,晋惠公、赵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俘,钻荼、庞涓、太子申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兵败身死。所以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过失更坏事的了。范氏出亡的时候,有个百姓得到了他的一口钟。这个人想背着钟快点跑开,可是钟太大,没法背,于是就想把钟打碎弄走。拿木槌一敲,钟轰然作响。他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同自己争夺,就急忙把耳朵捂了起来。不愿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,不愿自己听到就是糊涂了。做君主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,不正像这种情况一样吗?不愿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倒还可以。

  魏文侯宴饮,让大夫们评论自己。有的人说君主很仁义,有的人说君主很英明。轮到任座,任座说:“您是个不肖的君主。得到中山国,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,却把它封给您的儿子,因此知道您不肖。”文侯听了很不高兴,脸色上表现了出来。任座快步走了出去。按次序轮到翟黄,翟黄说:“您是个贤君。我听说君主贤明的,他的臣子言语就直率。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,因此我知道您贤明。”文侯很高兴,说:“还能让他回来吗?”翟黄回答说:“怎么不能?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,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。任座恐怕还在门口。”翟黄出去一看,任座当真还在门口。翟黄就以君主的命令叫他进去。任座进来了,文侯走下台阶来迎接他,此后终生都把任座待为上宾。文侯如果没有翟黄,就差点儿失掉了忠臣。对上能够顺应君主的心意来尊显贤者,大概正是说的翟黄吧!
在晋朝太傅崔豹的《古今注》中如何记载关于诽谤木成为后来华表的事?

关于诽谤木成为后来华表的事,在晋朝太傅崔豹的《古今注》中这样记载:

程雅问曰:“尧设诽谤之木,何也?”答曰:“今之华表木也。以横木交柱头,状若花也。形似桔槔,大路交衢悉施焉。或谓之表木,以表王者纳谏也。亦以表识衢路也。”
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?

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,大地上没有道路,到处都是杂草丛生,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,往往找不到回“家”的路,许多人走失了。

于是,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,小树杈一边指着回“家”的地方,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。这样,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。

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,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,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,横杠一边指着“家”,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,以方便识别“道路”和方向。

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,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“家”了。于是,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,用以提醒自己。

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,觉得非常有意思,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!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?

于是,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,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。一时间,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,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,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。

后来,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“桓木”或“表木”,因为古代的“桓”与“华”音相近,所以慢慢便读成了“华表”。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“诽谤木”,当时“诽谤”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,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,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“诽谤木”发表议论和看法等,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。

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“桓木”来向他表达意见呢?据说,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。据史料介绍,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。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,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,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。

但是,这位帝挚非常残暴,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、狐功等几位大臣。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,否则就是不忠。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,所以,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,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。

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。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,唐侯非常谦虚,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,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,便被人们叫作帝尧。

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,他决心治理好天下。有首《尧戒》歌收录在《古诗源》中,诗曰:

战战栗栗,如履薄冰。

人莫踬于山,而踬于垤。

前两句“战战栗栗,如履薄冰”的意思是,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,战战兢兢的。后两句“莫踬于山,而踬于垤”的意思是,他告诫自己,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,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。

尧认为,一个人的知识有限,见闻有限,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,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。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,不管是平民,还是朝臣们,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。

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据有关典籍记载,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:

置敢谏之鼓,使天下得尽其言;立诽谤之木,使天下得攻其过。

并广而告之,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,即便是说错了,也赦免无罪。为此,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,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,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,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,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,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。

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,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,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,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,也没事。敢谏之鼓也一样,就是安放一面大鼓,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。

据说,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。而这里的这根木柱,便是诽谤木。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,样子像桔槔。

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,是一根长杆,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,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。

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,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《古今注》中这样记载:

程雅问曰:“尧设诽谤之木,何也?”

答曰:“今之华表木也。以横木交柱头,状若花也。形似桔槔,大路交衢悉施焉。或谓之表木,以表王者纳涑也。亦以表识衢路也。”

再说,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,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,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。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,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。

其实,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。据说,尧的作风就很民主。在一次会上议事,帝尧提出:“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?”

众臣说:“鲧可以”。

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,听不进别人的意见,不可重用,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。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,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,却尊重四岳的意见,让鲧领命治水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鲧没能制服洪水,辜负了大家的厚望,结果,让洪水更加凶猛了。

到了晚年,帝尧感到精力不济,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,四岳推荐了舜。

帝尧问:“这人怎么样?”

四岳回答:“舜的父亲心术不正,后母说话不诚,弟弟加害于他,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,治理国家不会错吧!”

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,不再信任他们。而是一如既往,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,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。后来,虞舜终于不负所望,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。

如此看来,竖诽谤之木也好,设敢谏之鼓也好,其实只是一种标志,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,而最早的诽谤木,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,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。

由于帝尧作风民主,广众畅所欲言,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。为此,尧统治期间,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,被后人称为“尧天舜日”。

后来,禹因为治水有功,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。禹当上帝王后,他更加重视民意,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。为此,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,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。三表示多的意见,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,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,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。

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,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。禹逝世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,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,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,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!
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

题库内容:

诽谤之木的解释

供百姓书写 政治 缺失的表木。 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 :“ 尧 有欲谏之鼓, 舜 有诽谤之木, 汤 有司 过之士, 武王 有戒慎之鞀,犹恐不能自知。” 高诱 注:“欲谏者击其鼓也。书其过失以表木也。” 晋 葛洪 《 抱朴 子· 博喻 》 :“诽谤之木设,则有过必知;敢谏之鼓悬,则直言必献。” 清 魏源 《默觚下·治篇 十二 》 :“ 至于 彻膳之宰,进善之旌,诽谤之木,敢谏之鼓……于以明目达聪,而 元首 良焉, 股肱 康焉。”  

词语分解  

诽谤的解释 说人坏话, 诋毁 和破坏他人名誉。诽是背地 议论 ,谤是公开 指责 诽谤 朋友 ,实在 可恶 详细解释.以 不实 之辞毁人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“大王若以此不信,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,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。” 唐 元稹 《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:树木。 乔木 。灌木。木石(树木和石头,喻没有知觉和 情感 的 东西 )。缘木求鱼。 木料、木制品:木材。木器。木刻。木匠。木已成舟。 棺材:棺木。 质朴 :木讷( 朴实 迟钝)。 呆笨:木鸡。

诽谤之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、诽谤之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小黑屋|703804温州论坛 ( 赣ICP备12000713号 )|Sitemap

GMT+8, 2024-4-26 13:36 , Processed in 0.08713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